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发布:笔杆子 时间:2024-03-25 字数:4174字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更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必要条件。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化认识、提升水平、守正创新,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奋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举措及成效

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通过构建育人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教育部等八部门颁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进一步提供了坚强保障。经过多年的探索,有关地方和高校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1.坚持“一个根本”,强化党建赋能。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为指导方针,聚焦党建引领,强化思政铸魂,将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紧扣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教育要求,实施“六专题一实践”重点任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要求落实党史学习教育,以新潮的现代化形式,如动漫、说唱、微课、情景等,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将红色元素与艺术创作有机融合,激励创作反映党的伟大征程的艺术作品,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抒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

2.建设“两支队伍”,强化主导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保证离不开忠于党和国家、善于潜心治学、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此在教学层面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积极创造优质教育条件,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教学培训、教学观摩和教学比赛,构建“传帮带”工作机制,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全面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在管理层面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组织开展辅导员沙龙、“一院(员)一品,特色育人”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学生资助工作案例征集等活动,指导辅导员参加省市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积极打造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辅导员培养平台,培养一批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的“领头雁”,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3.健全“三大机制”,巩固育人成效。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有利于全校上下协同发力、齐抓共管,形成面上推动、点上发力、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保障育人成效。一是制定“1+10”思政工作制度,在一个《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统筹管理之下,配套涵盖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队伍建设等“10项制度”,进一步明确方向,规范管理,为学校思政工作取得成效奠定基础。二是推进落实协同育人机制。在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之下,积极构建具备校本特色涉及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内容的“十大”育人体系,从多元化角度探索系统化、协同化思政工作模式,积极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三是构建特色文化育人机制。将校本、地域特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4.抓好“四个课堂”,推动全方位育人。联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云课堂,构建“四大课堂”育人载体,打造立体化思政育人模式。一是将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牌。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工作室建设。二是将校园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以党史党章为背景、红色资源为依托,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艺术创作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互融互通,引导大学生培养坚定理想信念,全方面增长才干技能。三是将社会实践作为第三课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带领学生追寻红色足印,宣讲理论知识内容,积极传播传统优秀文化,在实践中坚定信仰、锻造本领、服务社会。四是将云课堂作为第四课堂,开设在线开放思政课程,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通过举办大学生互联网文化艺术节日,以此为载体促进大学生积极进行网络艺术创作,培育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打造有温度的网络育人阵地。

5.实施“五大项目”,彰显育人特色。以项目化、特色化推进思政育人,打造思政育人品牌,凸显育人成效。一是实施“青年工程”建设项目,聚焦学生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建立以“理论+实践”为基本课程形态、以“集中授课+自学研读”为主要学习模式、以“学习交流+素质拓展”为运行管理方式的青马工程课程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实施“资助育人”建设项目,坚持资助育人导向,通过“奖学金+榜样”“助学金+感恩”“助学贷款+诚信”“社会捐助+责任”“勤工助学+能力提升”五个方面,实施“5+”资助模式,实现以榜样力量引领学生成长、以感恩情怀完善健康人格、以诚信熏陶突显立德树人、以责任教育塑造担当品质和以岗位实践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三是实施“心理育人”建设项目,深入构建“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四是打造“榜样教育”特色项目,积极开展“开学第一课”以及“大学最后一课”主题教育活动,从入学教育到离校教育进行全方位灌溉,积极开展“大学生年度人物”“十佳特色班集体”等评选活动,树立起典型人物,发挥榜样力量。五是打造“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深化拓展“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构建具有校园文化的特色课堂,推进“百家企业进校园”“百名工匠进课堂”,促使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相生,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难题的破解路径

高校在推进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形成“三全育人”格局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依旧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全员”尚未到位,存在“短板”;“全过程”尚未贯通,存在“断点”;“全方位”不够完善,存在“盲区”。因此,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长效化、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三全育人”机制。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三全育人”合力。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以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凝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一要抓实责任传递,注重育人实效。坚持贯彻执行党组织会议制度,把准育人育才工作方向,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将“三全育人”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内容,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落实。二要搭建组织平台,提升育人能力。将党史学习教育全方位融入育人“大课堂”,通过理论增信、故事明理、活动铸魂等多样化的形式,充分发挥组织育人的作用。三要夯实党建基础,激发育人活力。对标教育部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开展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创建,以党建育人、组织育人为重点,促进“一院一品”“一支部一特色”等基层党建品牌建设,通过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打造党建品牌,提升育人实效。

大约剩余30%的内容被隐藏了
阅读全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