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党建引领这一核心,将其作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的强大动力,聚焦“四型”社区建设目标,秉持硬件升级与软件优化并重的理念,成功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基层治理的高效能优势。具体做法如下:
一、强化一个引领,让党建旗帜“扬起来”
坚持党建引领的核心地位,将“四型”社区建设列为“区委书记项目”,成立区委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精心制定“1+4”实施方案。推行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实地调研、周报等制度,构建任务清单,运用“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切实提高建设成效。同时,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与述职评议范畴,作为评价单位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的关键依据,全力破解体制、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难题,扎实推进“四型”社区建设。
二、构建两项机制,使工作合力“聚起来”
其一,构建领导挂钩联系机制。建立区镇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区委常委直接挂钩社区,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网格,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调研走访,深入研究重大问题6个,协调解决“老大难”问题10余个。其二,构建部门协同合作机制。由政法、民政、住建、市场监管等26个部门作为责任单位,建立治理协同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行“十小自治”工作法,完善调解体系,强化社区治安防控,推动“三官一律”进社区,实现“雪亮工程”、“天翼看家”全覆盖,促进住建、司法等部门融入社区物业管理,构建多方联动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态势。
三、夯实三项保障,促治理能力“升起来”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社区党组织的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在社区9家物业服务企业中设立党支部,选派党建指导员6名,在无物业小区组建物业管理委员会55个,在“三无小区”成立小院自管会22个,推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的居民自治。二是充实人员保障。建立社区后备人才库,下派事业干部12人,选聘工作人员32人,并为城关镇调剂增加事业编制,以充实社区工作力量。三是落实经费保障。将每年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和办公经费从10万元提升至20万元,区级财政划拨3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四型”社区试点建设,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激活四支力量,让作用发挥“优起来”
一是提升社区干部能力素质。组织外出考察学习5次,举办“四型”社区建设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大讨论活动,为社区干部集中充电赋能。二是推动在职党员积极作为。依托全市“双报到”系统,动员在职党员、公职人员踊跃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先后为群众解决“三心事”200余件。三是开展志愿服务传递温暖。组建红色关爱、绿色环保、蓝色守护、黄色普法、紫色文化“五彩志愿服务队”,依据群众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四是强化网格队伍兜底功能。建立完善五级网格体系,配备网格员379名,设置以退休干部、小区党员为核心的网格党小组长22个,在疫情防控、矛盾排查、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搭建五个载体,让多元服务“动起来”
一是搭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捷服务载体。设立便民服务大厅,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设置党群活动室、红色议事厅、心灵驿站、图书阅览室等15个功能室,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办老年大食堂,为辖区老人提供食宿、休养、医护等全方位服务。二是搭建小区党群服务站点特色服务载体。按照“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要求,打造“阳光家园”、“同心居”等3个小区党群服务站,拓展社区“一站式”办理、“一次办结”事项,提升便民服务质量。三是搭建智慧信息系统综合服务载体。安装显示大屏、自助服务一体机、小区智慧门禁,实现业务线上线下便捷办理。通过“社情民意通”系统收集群众需求、发布社区服务项目、宣传各项惠民政策,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四是搭建社会工作协同服务载体。设立东大街社区社工服务站,配备专业社工人员,引入社会组织,提供组团式、专业化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五是搭建街道党群驿站延伸服务载体。在街道人员密集区域建设综合党群服务驿站4个,为群众提供爱心雨伞、手机充电、临时休息、便民药箱等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