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党工委书记在全市社区治理工作会议上的汇报发言

发布:笔杆子 时间:2024-01-31 字数:2210字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直以来,城中村作为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之一,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超载、违建、群租、违规经营等问题,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洼地。我街道位于新旧城区接合地,辖区内城中村占比大,深受基础设施老化、民生难题群众纠纷多、流动人口管理难等问题困扰。为解决城中村治理难题,街道工委利用加强居民小组建设为突破口,以“末梢视野”尾丹工作站为试点,织密治理网格、做强阵地建设、制度机制护航,小切口微改造,捋顺群众诉求解决渠道,提升基层矛盾纠纷解决能力,打通末梢治理“最后一百米”,一定程度实现了城中村的规范化治理,为解决基层治理大难题提供有益探索。下面由我作以汇报:

一、坚持政治引领,延伸党建触角

把党建触角延伸到居民小组,进一步提升党的影响力和向心力。尾丹村作为街道攀丹社区下辖的三个城中村之一,有17条巷道、210栋自建房,常住居民1159户2330人,外来人员流动较大、基础设施不健全、开放式出入口多。为此,街道工委牵头,以社区党组织升格党委为契机,按照划片就近便利管理的原则将尾丹居民小组19名党员分离出来成立尾丹村党支部,由居民小组长、网格员担任支委委员。这改变了以往城中村村民自治小组游离于党组织服务管理半径之外的困境,推动党组织体系有机嵌入城中村治理脉络,形成“社区网格—片区网格—居民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组织体系。同时积极培养组织能力强、群众号召力强、有威望的后备小组长、乡贤能人,让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带动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使得党在群众中的向心力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加强阵地建设,充实基层力量

在居民小组党支部的领导下,发动小组骨干成员成立“末梢视野”尾丹工作站。一方面,盘活村集体经济,利用好村集体土地出租收入、部分门店出租收入等集体经济收入,为基层治理提供活水之源。将一处集体闲置房屋作为工作室场所,突出服务功能,同时面向群众开放,成为党员学习、村民协商议事的“10分钟便民服务圈”的主阵地。另一方面,街道工委党员干部定期下沉尾丹村,日常开展接访下访、矛盾调解等工作,变“坐等问诊”为“上门寻诊”,治理路径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充实工作站建设,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充分吸纳群众建议,搭建起集“矛盾化解、协商议事、邻里畅谈”等服务于一体的“邻聚力”载体。工作室成立以来,街道工委领导干部共接访下访22批118人次,网上信访事项及时受理和答复率均为100%,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到98.5%,参评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三、完善机制建设夯实治理基础

进一步推动街道辖区内省、市、区、街道152个机关支部和780余名在职党员到所驻社区报到,落实好党建联建共建制度。根据辖区单位和下沉党员的资源、专长,在城中村风险排查、矛盾调解、治安联防、平安建设等方面与联建单位开展深入交流合作。

明确联建共建的问题、资源、责任三张清单,“一对一”解决群众诉求难题,实现了为民服务“零距离”,促使“基层吹哨,单位报到”常态化长效化。针对城中村矛盾纠纷多的难题,建立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矛盾纠纷调解协商机制,通过工委班子带头落实“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按照“收集、分类、派单、跟踪、反馈”五步工作流程,有效化解群众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

注重发挥居民小组党支部核心作用,积极发动尾丹村党小组组长、骨干党员的地缘和亲缘优势,带动村民自治,形成调解矛盾的合力。街道工委为每个社区配备1名法律顾问,在解答、处理基层群众涉法问题方面提供专业性意见。比如,在解决尾丹村停车难、停车乱等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时,尾丹小组工作室主动联动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对辖区机动车保有量、现有停车位数量、潜在停车资源等进行排摸梳理。通过小组长、村内党员、挂点干部反复上门面对面、心贴心向村民宣讲政策、答疑解惑,最终因地制宜将10亩村集体预留地平整改造为停车场,变闲置地为便民点,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尾丹村停车乱象。

四、紧紧依靠群众,形成自治合力

大约剩余30%的内容被隐藏了
阅读全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