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

发布:金刷子公文 时间:2024-06-05 字数:2612字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自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之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阐述。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揭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科技创新是促进生产力结构变革与效能提升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工业革命的实践证明,社会生产力的每次大的跃升,都意味着生产力内部结构功能的变革与效能的提升,都是新技术对旧技术“颠覆式创新”的产物。蒸汽机大规模使用推动农耕文明向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是这样,蒸汽动力技术被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所取代也是这样,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同样是这样。科技创新之所以在促进生产力结构变革与效能提升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因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产业创新层面看,科技创新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或新设备,打破了原有产业的技术瓶颈,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诞生提供了可能。从动能蓄积层面看,科技创新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改进,为生产力发展不断提供效能提升的内在驱力。其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还能够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引领经济发展新方向,促进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从发展模式层面看,科技创新能够引领技术革新。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或新设备的出现,科技创新既能够促进、优化或重塑不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进而引领生产、消费需求变化,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激发新的生产与消费需求;还可以改变资源的组合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

二、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

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就表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是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主导路径。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更为坚定地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

要把依托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新质态作为重中之重。生产力的变革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必然在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变革的同时催生新质生产力。当前,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涉及的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的新质态。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时代机遇,在培育、发展生产力新质态的过程中,促进科技创新在引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高新科技化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推动传统生产力发生质变,加快生产力的发展跃升。

要把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重中之重。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至关紧要。在当前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提档升级、外部风险明显增加的环境中,能不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直接关系着蓄积新发展动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的人才总量、新型举国体制等显著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要把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作为重中之重。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决定着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科技创新运用于发展实践的关键。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着力推动建立企业主导型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组织模式,以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化的创新生态,有效破解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痛点难点,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的优化跃升,与持续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同步并举,对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

一要调整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从科技发展的实践看,我国因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衍生的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相当程度上都与科技体制障碍形成的机制约束相关联,科技体制障碍构成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要在党对科技工作全面领导的实践中,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活创新主体,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体制改革的推进成效,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引擎动能。

大约剩余30%的内容被隐藏了
阅读全文 查看全文